亨廷顿舞蹈病(Huntington's disease, HD)是一种遗传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是由一种编码导致脑细胞死亡的毒性蛋白的基因引起的。在一项新的研究中,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来自中国暨南大学、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吉林大学、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云南农业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构建出HD猪模型。他们预计这种HD猪模型可能是一种测试HD疗法的实用方法。相关研究结果于2018年3月29日在线发表在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 Huntingtin Knockin Pig Model Recapitulates Features of Selective Neurodegeneration in Huntington’s Disease”。论文通信作者为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的李世华(Shihua Li, 音译)博士和李晓江(Xiao-Jiang Li, 音译)博士以及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院长助理赖良学(Liangxue Lai)博士。李世华博士和李晓江博士同时也是美国埃默里大学医学院人类遗传学教授。图片来自Cell, doi:10.1016/j.cell.2018.03.005。李晓江博士说,尽管转基因小鼠已被广泛用于构建神经退行性疾病模型,但是它们缺乏在人类大脑中观察到的典型神经变性或明显的神经元缺失。他说,这种猪HD模型表明大型动物可能更...
发布时间:
2018
-
03
-
20
浏览次数:296
由左至右分别为刘江、陈子江、刘见桥人类的生命从受精卵开始,一个受精卵如何发育成含有36个重要器官的复杂有机体,是生命科学最大的难题之一。日前,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刘江团队与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陈子江团队、广州医科大学刘见桥团队共同合作,在国际上首次研究了人类胚胎基因组的激活机制,揭示了人类胚胎进行有序基因表达、发育进化的奥秘。相关研究成果于3月9日发表于著名国际期刊《细胞》,论文题为“Chromatin Accessibility Landscape in Human Early Embryo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Evolution”。刘江研究员表示:“人受精之后大约有两天的时间非常特殊,这段时期的细胞和人类其他时期所有细胞都有巨大差异,这段时间的胚胎几乎没有基因表达。如何让人的基因开始表达,哪些基因会先表达、哪些基因后表达,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难点。”此前研究表明,发育的进行需要基因按照设定的程序,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有序地表达,而基因表达错误则会导致新生儿的畸形和发育缺陷。因此,了解人类基因表达对预防出生缺陷、保证人口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克服了研究资料缺乏的难题,建立了微量细胞的研究方法。通过DNA酶I超敏位点(DHS,DNase I hypersensitive site)测序技术,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研究了人类细...
发布时间:
2018
-
03
-
14
浏览次数:158
军事医学研究院“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蛋白质组学科研平台。图片由军事医学研究院提供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共同开展的弥漫型胃癌蛋白质组研究,完成国际首个肿瘤蛋白质组分子分型,其最新结果表明,弥漫型胃癌在蛋白质组层面可分为三个亚型,不同的亚型预后不同,对化疗的敏感性也不同。3月8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在线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军事医学研究院“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主任秦钧介绍,这种蛋白分型不依赖于任何基因组信息,体现出作为功能直接执行者的蛋白质在临床科学中所提供信息的重要性和全面性,可以为胃癌病人的精准医疗提供直接依据。胃癌在全球肿瘤死亡原因中排名第三。数据显示,中国胃癌每年新发病例数约为68万,约占全球发病病例的一半。当前,广泛应用的Lauren分型从形态学上将胃癌分为肠型、弥漫型和混合型,其中弥漫型胃癌被称为“胃癌中的胃癌”,目前尚无有效的靶向疗法。此前,国际上发表过基于基因组和转录组的胃癌分子分型,但均未实现与临床预后的有效关联。2012年,秦钧率领团队开启了绘制首个弥漫型胃癌蛋白质组学图谱和肿瘤驱动基因变异图谱的征程。在聚力打通胃癌蛋白质组学分析技术路线的同时,他们联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开始进行大规模胃癌样品分析。2016年6月,科研团队基本完成84对胃癌与癌旁组织样品的质谱测量工作,共鉴定出11340个不同基因...
发布时间:
2018
-
03
-
07
浏览次数:162
昏暗的光线会让人变笨吗?分别暴露于昏暗光线(DLD)和明亮光线(BLD)的尼罗垄鼠,在树突棘(绿色实线旁边的微小突出)数量上出现了显著差异。两组尼罗垄鼠在空间任务的表现上也有很大差别。北京时间 2 月 28 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神经学家研究发现,在光线昏暗的房间里待得太久,可能会改变大脑的结构,并损伤记忆和学习的能力。研究人员将尼罗垄鼠(学名:Arvicanthis niloticus)置于昏暗和明亮的光线下生活 4 周时间,然后观察它们的大脑变化。尼罗垄鼠与人类一样都是昼行性动物,白天活动,夜间睡觉。研究结果发现,暴露在昏暗灯光下的尼罗垄鼠大脑中,海马体的体积缩小了将近 30%,并且在此前接受过训练的空间任务上表现得很糟糕。海马体是人类和脊椎动物大脑中的重要部分,是与学习、记忆和空间定位有关的区域。相比之下,在明亮光线下生活 4 周时间的尼罗垄鼠表现出空间任务上的显著提高。此外,当那些在昏暗光线下生活过的尼罗垄鼠又被置于明亮光线下生活时(中间隔了一个月),它们的大脑容量和任务表现都完全恢复到了正常水平。这项研究得到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资助,首次揭示了人类正常体验范围内的环境光线变化会引起大脑的结构性改变。根据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的统计,美国人平均有 90% 的时间都待在室内。“当我们把这些老鼠暴露在昏暗光线下时,模拟的是美国中西部冬季的多云天气,或典型的室...
发布时间:
2018
-
02
-
28
浏览次数:116